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手机游戏 手机游戏

元神之府和精明之府是哪个脏腑呢_精明之处

tamoadmin 2024-08-11 人已围观

简介1.人体中四海出自哪里2.?《内经》论头痛3.女性的奇恒之腑叫女子胞是什么功能4.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: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5.藏象学说总结了这66条,看得懂说明中医确实入门了心在精神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是藏神。藏神。心在五脏中占首要地位,是人体活动的中心,位于胸中,有心包络裹护于外。它的主要功能是。主神志,主血脉,主汗,开窍于舌。从现代医学生理观点来看,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所主宰。我国古代对脑的

1.人体中四海出自哪里

2.?《内经》论头痛

3.女性的奇恒之腑叫女子胞是什么功能

4.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: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

5.藏象学说总结了这66条,看得懂说明中医确实入门了

元神之府和精明之府是哪个脏腑呢_精明之处

心在精神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是藏神。

藏神。心在五脏中占首要地位,是人体活动的中心,位于胸中,有心包络裹护于外。它的主要功能是。主神志,主血脉,主汗,开窍于舌。

从现代医学生理观点来看,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所主宰。我国古代对脑的看法,如《内经》认为脑是“精明之府”。李时珍认为脑为“元神之府”,王清任特别强调人的灵机记性,不在心而在脑。

心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统帅,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。已既能对外界事物进行藏精气而不泄,传化物而不藏反映,以产生精神括动,又能对体内脏器起统帅、调节作用,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。

但脑的功能也必须依桢心血的濡养,才能发挥其功能,也就是说精血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,而血是心所主。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。

精神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知、情、意三个方面。

一、认知,我们通过试听等一些感觉途径对于事物的颜色、声音、气味、软硬、温度、形态形成的一个初步的认知过程,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感觉和知觉。我们注意心理活动指向集中的某一个对象上面,另外感知在注意到事物以后又在大脑当中保存起来,这就是一个记忆。

有了记忆、逻辑和经验,然后对还这种感知材料和积累的经验在头脑中加工、分析、概括、综合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,通过推断、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,这就成了思维。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个精神活动,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,思维借助于语言使它的内容更加丰富。

二、是情感。人作为主体的认识客观事物,实话绝对不是没有态度的,而是产生了各种感觉、主观体验。这种主观态度的心理就叫情绪或者情感。

三、就是意识,人是有意识的反作用于这个现实的活动当中。所谓意识就是我们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,而进行这种活动过程产生的一个心理状态,往往由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。

人体中四海出自哪里

心在五脏六腑中占首要的地位;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,位于胸中,有心包裹护于外.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:主神志,主血脉,主汗,开窍于舌,其华在面. 神志的含义是指精神状态,意识思维活动,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.从现代医学生理学观点来看,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所主,这是毫无疑义的.那么为什么中医学里却把脑的作用归属于心呢?这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关系.古人对这些虽缺乏详尽的认识,但也有不少的论述.如《内经》有“精明之府”的记载,李时珍认为脑是元神之府,王清任特别强调人的灵机记性,不在心而在脑等.中医认为心主神志(即心主管神志)是将脑的功能隶属于心,这是由于中医的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缘故,它认为脑的功能必须依赖心血濡养,才能发挥其功用,也就是说,精血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,血是心所主,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. 因此,心的气血充盈,则神志清晰,思考敏捷,精神充沛,心脏一旦发生病变,往往会出现心悸、惊惕、失眠或烦乱,谵语、神志昏迷或善悲、喜怒不休等证状.如心阳不足,证见心悸、惊恐;心阴不足则失眠、健忘;心阳偏亢则哭笑不休或发狂;邪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,则证见神昏谵妄,舌强不语等证. 另外,从临床用药看,清心泻火的药,如牛黄、犀角等也都有镇静的作用,所以,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志. 资料来源:《中医基础理论问答》

?《内经》论头痛

人体中四海出自黄帝内经。

四海是指髓海、血海、气海、水谷之海,它强调了水谷、气、血、脑髓在人体的重要作用,指出了四海是全身精神、气血的化生和汇聚之处。十二经脉通于四海,由四海起总领的作用。四海之间又相互配合,水谷之海是化生血气的本源,其上部为气海,主一身之气;下部为血海,主一身之血;血气之精华上聚于髓海,是为“精明之府”和“元神之府”。?

脑为髓海,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,视听嗅言、肢体运用等皆归于脑的生理功能,即头脑是精神的最高主宰,是神气的本源。与头脑直接相关的经脉是督脉和足太阳,再扩大为手足三阳,阳气即以髓海为依归。髓海失调,就会产生有余和不足,而出现相应疾病。?

膻中为气海,膻中指胸中而言,位近心肺,属于上焦,为宗气所聚之处。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,贯心脉而行气血。心肺二脏正常功能的发挥与宗气的盛衰有关。

胃为水谷之海,指胃主受纳、腐熟水谷,化其精微以出于中焦,是营卫、气血的本源,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,故又称胃为“五脏六腑之海”,为足阳明经所属。水谷之海有余,则腹满;水谷之海不足,则饥不受谷食”。

女性的奇恒之腑叫女子胞是什么功能

头为精明之府,诸阳之会,脑为髓之海,其气与肾相通,手足三阳、足厥阴和手少阴之脉皆上于头。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云:「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,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。」故凡外感六*、内伤七情及精气亏虚、髓海不足等导致经气逆乱,邪气上逆于首,阻遏清阳,壅塞空窍,皆可致头痛。

头痛的病因

外感病因

《内经》认为,头痛的外感病因中以风、寒、湿、热邪多见。风邪伤于头部,气血失和,阻遏清阳,故头痛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曰:「风从外入,令人振寒,汗出,头痛,身重,恶寒。」寒邪侵犯骨髓,上逆于脑,则发头痛。《素问·奇病论》云:「当有所犯大寒,内至骨髓,髓者以脑为主,脑逆故令头痛,齿亦痛。」李中梓注曰:「髓以脑为主者,诸髓皆属于脑也。大寒入髓,则脑痛,其邪深,故数岁不已。髓为骨之充,齿者骨之余也,故头痛齿亦痛。」湿为阴邪,易于阻遏阳气,使得清窍不利而致头痛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曰:「因于湿,首如裹。」热邪所致头痛,则是由于热邪盛则气血涌于上,头部脉络壅塞不通。《素问·刺热论》具体论述了五脏热病头痛的不同表现,云:「肝热病者……其逆则头痛员员,脉引冲头也。心热病者……热争则卒心痛,烦闷善呕,头痛面赤无汗。肺热病者……热争则喘咳,痛走胸膺背,不得太息,头痛不堪。肾热病者……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。脾热病者,先头重颊痛。」

内伤病因

《内经》认为,头痛的内伤病因中以瘀血、肠胃不适为多见。瘀血所致头痛多因外伤堕仆而成,血瘀阻塞络脉。《灵枢·厥病》云:「头痛不可取于腧者,有所击堕,恶血在于内。」张介宾注曰:「头痛因于击堕者,多以恶血在脉络之内。」胃肠不适致头痛者,多因胃之火热上冲或胃肠食滞浊气上逆而成。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曰:「头痛耳鸣,九窍不利,肠胃之所生也。」

头痛的分类

真头痛

真头痛指寒邪深入留连于脑所致之剧烈头痛。其临床特点如《灵枢·厥论》所云:「真头痛,头痛甚,脑尽痛,手足寒至节,死不治。」真头痛为头痛持久而剧烈,阴寒太甚,真阳衰败,不能达于四末。《难经·六十难》亦云:「手三阳之脉受风寒,伏留而不去者,则名厥头痛;入连在脑者,名真头痛。」张介宾注云:「盖头为诸阳之会,四肢为诸阳之本,若头痛甚而遍尽于脑,手足寒至节者,元阳败竭,阴邪直中髓海,故最为凶兆。」

偏头痛

偏头痛即头痛偏于一侧,以寒邪侵袭为主,故头寒冷而痛。《灵枢·厥病》云:「头半寒痛,先取手少阳、阳明,后取足少阳、阳明。」手足少阳经上循行于头侧,手阳明经上颈贯颊,入于齿中,寒邪客于少阳、阳明经脉,经络拘急,气血瘀滞,则发偏头痛。张志聪注曰:「此寒邪客于经脉而为偏头痛也,寒伤营,故为寒痛。手足三阳之脉,上循于头,左者络左,右者络右,伤于左侧左痛,伤于右侧右痛,非若厥气上逆而通应于头也。」

六经头痛

太阳头痛 以头部连于项疼痛为特点,多属外感风寒、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。《灵枢·厥病》云:「厥头痛,项先痛,腰脊为应。」《灵枢·经脉》亦云:「膀胱足太阳之脉,……是动则病冲头痛,目似脱,项似拔,脊痛,腰似折。」足太阳之脉,起于目内眦,上额交巅,从巅入络脑,出别下项,循肩髆内,夹脊抵腰中。故风寒感受于经,或厥气上逆,则有头痛,及项部脊背部疼痛。

阳明头痛 以前额、面颊及眉棱等处疼痛为特点。《灵枢·厥病》曰:「厥头痛,面若肿起而烦心,取之足阳明、太阴。」张介宾注云:「足阳明之脉上行于面,其悍气上冲头者,循眼系入络脑,足太阴支者注心中,故以头痛而兼面肿烦心者,当取足之阳明、太阴也。」外感风寒侵犯阳明经脉,经气厥逆,上冲头面,则可见前额、面颊、眉棱等疼痛,经气郁滞则面肿,烦心,胸满,呼吸不利。

少阳头痛 以头之两侧及耳之前后疼痛为特点。《灵枢·厥病》云:「厥头痛,头痛甚,耳前后脉涌有热。」热邪壅滞少阳经脉,经气逆乱,上冲于头,故可见头痛剧烈,可伴有下颔疼痛、目锐眦疼痛。

太阴头痛 以头痛痛无定处,按之不得,并伴有善忘为特点。《灵枢·厥病》云:「厥头痛,意善忘,按之不得。」脾主运化,脾气虚则清气不升,又脾恶湿,痰湿困清阳,故太阴头痛多有痰湿之象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云:「太阴经头痛必有痰,体重或腹痛为痰癖,其脉沉缓。」

少阴头痛 多属肾精气虚不能上承,膀胱经气实而上逆而头痛,其痛不移。《灵枢·厥病》曰:「厥头痛,贞贞头重而痛,泻头上五行,行五,先取手少阴,后取足少阴。」《素问·五脏生成》亦云:「头痛巅疾,下虚上实,过在足少阴、巨阳,甚则入肾。」张介宾注曰:「头痛巅疾,实于上也。上实者因于下虚,其过在肾与膀胱二经。盖足太阳之脉从巅络脑,而肾与膀胱为表里,阴虚阳实,故为是病,甚则府病已而入于脏,则肾独受伤矣。」肾主藏精生髓,而脑为髓海,故少 *** 气虚则亦可致髓海失养而头痛。

厥阴头痛 以头痛多痛在巅顶,或内连目系,常伴有情绪异常变化为特点。《灵枢·厥病》云:「厥头痛,头脉痛,心悲善泣,视头动脉反盛者,刺尽去血,后调足厥阴。」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亦曰:「肝病者……气逆则头痛。」张介宾注曰:「头脉痛者,痛在皮肉血脉之间也。心悲喜泣者,气逆在肝也。故当先视头脉之动而盛者,刺去其血以泄其邪,然后取足厥阴肝经而调补之,以肝脉会于巅也。」故厥阴头痛常与气逆有关,肝经气逆,血随气行,郁于头部,可见头动脉充血而痛。

头痛的治疗

头痛为临床常见症状,《内经》对其论述颇详,为后世头痛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。外感病因所致头痛多运用祛风、温养散寒、除湿升阳、清热降逆通络法而止痛。内伤病因所致头痛多运用活血化瘀通络、清胃泻火或消食导滞降浊而止痛。真头痛多属于临床医学中的脑实质病变,为危重病证,甚为凶险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引:「古方云:与黑锡丹,灸百会,猛进参、沉、乌、附或可生。」偏头痛属寒邪所致,故方药治疗当以温养散寒止痛,针刺治疗可取手足少阳经及手足阳明经之主治穴治疗。六经头痛的治疗,《灵枢·厥病》、《灵枢·寒热病》等篇均有相关论述,再结合后世方药的运用,简介如下:太阳头痛以疏风解表,通经和络为法,可选桂枝羌活汤、九味羌活汤之类;或针刺天柱、大杼等本经之腧穴,以散寒祛风。阳明头痛以足阳明经人迎穴为主治,以通其经;方药可选用《卫生宝鉴》石膏散加减,以清热泻火降逆止痛。少阳头痛当泻其血以祛其热,再取本经腧穴以通其经;方药治疗可用清胆泻火之龙胆泻肝汤加减。太阴头痛当先取头面左右经脉以通其经、祛其邪,再取足太阴脾经腧穴以补脾气;方药可以健脾升麻祛痰湿为法,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六君子汤加减。少阴头痛当局部取穴,以泻膀胱经之实邪,并取手少阴以泻其热,再取足少阴以壮其水,即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之补阴泻阳之法;方药可选用杞菊地黄汤、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。厥阴头痛当刺其血脉充盛之处,以泻其标邪,后调足厥阴穴位,以治其本,方药治疗则应详辨其气逆的不同病机,肝郁气逆者,用柴胡舒肝散加减;肝火上炎者,用当归芦荟丸加减;肝阳上亢者,用天麻钩籐饮加减;厥阴寒气上攻头痛,用吴茱萸汤加减等。以上所论治法,可供临床参考。

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: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

中医学将人体内脏分为五脏、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。奇恒之腑包括脑、髓、

骨、脉、腮、女子胞。何为奇恒之腑?奇者,异也;恒者,常也,故奇恒之腑即异于寻

常的腑。奇恒之腑奇在何处?简而言之,它们在形态上类似腑,而在功能上类似

脏,非脏非腑,故称奇恒之腑。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的管腔性器官与腑相似,但

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与脏相似,且它们又不是饮食物的消化通道,除胆

外,均无脏腑表里配合关系,无五行配属,异于平常的腑,故称之为奇恒之腑。

脑居于颅腔之内,由筒汇聚而成,故称“脑为髓之海”。脑的功能:一是有精

神意识思维活动,所谓“头者,精明之府”,李时珍称“脑为元神之府”。二是感觉运

动的机能,《内经》已初步认识到脑与视觉、听觉和运动功能有关,后世医家从临床

实践中又进一步认识列思维、记忆、言语、嗅觉等功能活动均与脑密切相关。

脑是贮于骨腔中的一种膏样物质,有骨髓、脊髓与脑髓之分。脊髓上通于

脑,中医学认为肾中精气循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。髓的功能:一是滋养骨骼;二是

化生血液,有“精髓为生血之源”的说法;三是充养脊髓以维持脊髓及督脉的功能;

四是充养脑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。

量中医学所称的骨,包括脆骨、硬骨、暗硬骨及其关节等。脆骨,系指一种

较软的骨质;硬骨,是指骨质坚硬有力的骨质;暗硬骨,今称”籽骨”,由两块或两块

以上的骨,间接连接起来并保持一定的活动机能而形成的关节。骨质可随人的年

龄的增长而逐步发生变化,婴幼儿期骨质较柔软,其后随年龄递增而逐渐变硬,至

老年则骨质硬而乏韧性。骨的功能:一是贮藏骨髓,二是支撑形体和保护内脏,三

是主司运动的机能。

脉脉即血脉,为血液运行的通道,包括现代解剖学上所说的动脉、静脉。脉

遍布周身,且与心脏在结构上直接通连,血液在心的作用下在脉内循行于周身,并

且,百脉又“朝会于肺”。脉的功能:一是运行气血,二是体现在脉象及其变化可以

反映脏腑气血的生理、病理信息。所以,中医通过切脉来测知人体的病理变化,从

而诊察疾病。

胆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,附于肝之短叶间,故谓“肝胆相照”。肝分泌胆汁,

贮藏于胆,胆汁泄于肠道以助消化,参与“传化水谷”,故为六腑之一。但是胆内藏

精汁(胆汁),又主决断勇怯,如常言之胆识、胆量、胆略,参与心神活动,胆本身并

不受盛水谷,异于“传化之府”,因而,胆又属于奇恒之腑。

女子胞又称胞富,或称子宫。它位于小腹部,在直肠之前,膀胱之后,下口

与阴道相连,是倒置的梨形(中空)。女子胞的功能:一是通行月经,月经从子宫内

膜而来,由阴道排出;二是孕育胎儿,男女阴阳交媾,生殖之精在胞宫中结合,发育

形成胚胎,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!

藏象学说总结了这66条,看得懂说明中医确实入门了

奇恒之府是指脑、髓、骨、脉、胆、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。因其形态上多中空类腑,功能上多“贮藏精气”似脏,既有别于腑,又不完全同于脏,故名之曰“奇恒之府”。正如《素问。五脏别论》所说:“脑、髓、骨、脉、胆、女子胞,此六者,地气之所生也,皆藏于阴而象于地,故藏而不泻,名曰奇恒之府。”奇恒之府中除胆属于六腑、与肝相关外,余者与五脏、六腑皆无表里配合,此即奇恒之府有别于五脏六腑的又一特点。

奇恒之府皆有贮藏精气的作用,其与人的精神活动、气血的产生与运行、水谷饮食的消化与吸收、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。其营养源于五脏精血,其功能的发挥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。现分述如下:

1.脑。脑居颅内,由髓汇聚而成,其功能有二:①贮藏脑髓。髓为水谷精微化生,沿脊骨上行入脑,而成脑髓。如《灵枢。海论》所说:“脑为髓之海”,《素问。五脏生成》曰:“诸髓者,皆属于脑。”②主管精神活动。《素问。脉要精微论》曰:“头者,精明之府”;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。辛荑》中说:“脑为元神之府”;清代汪昂在《本草备要》中有“人之记性,皆在脑中”之说,并释曰:“今人每忆往事,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,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”;清代医家王清任在《医林改错》中亦云:“灵机记性在脑”。指出脑具有主司人的精神记忆,以及人的听觉、视觉、肢体运动等作用。故髓海充盈,则精神充沛,身轻有力,记忆力强;髓海不足,则精神萎顿,记忆力弱,运动失常。即如《灵枢。海论》所说:“髓海有余,则轻劲有力,自过其度;髓海不足,脑转耳鸣,则胫酸眩冒,目无所见,懈怠安卧。”

脑的生理、病理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。古代医家将脑的功能归属于五脏,如《灵枢。本藏》曰:“五脏者,所以藏血气魂魄者也。”《素问。宣明五气》说:“五脏所藏: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肾藏志。”而“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”(《素问。灵兰秘典论》)“心者,五脏六腑之大主,精神之所舍也。”(《灵枢。邪客》)因此,中医学将神的功能归五脏分属,而由心主司。五脏精血充足,则脑得所养,功能正常;若五脏功能失常,则脑失所养,功能失常。在临床上,脑本身的病变,主要从心、肾两脏论治。由于肾主藏精,主骨生髓,上通于脑,故脑髓不足及其相关病变,如大脑发育迟缓,五软五迟,或久病房劳耗精而致精亏神呆(如小儿先天性脑发育不良,或老年性脑萎缩等),多属于肾精亏虚、髓海失养,以补肾填精之法治之,常获卓效。而由于外感六*、内伤七情等阻滞气机,导致脑髓功能失常,如见癫证、狂证,及失眠、健忘、记忆力减退等症,多属于心窍被蒙,或心神失常,当以清心泻,化痰开窍,或养心安神之法治之。

2.骨与髓。骨即骨骼,具有贮藏骨髓、支撑形体、保护内脏作用。髓即精髓,包括骨髓、脊髓、脑髓,具有充养骨骼、营养脑窍作用。由于肾藏精,精生髓,髓充骨,因此骨骼的生长发育、骨质的强弱及精髓的盈衰,皆与肾中精气密切相关。故《内经》有“肾主骨”(《素问。宣明五气》),“肾生骨髓”(《素问。阴阳应象大论》),“肾之合骨也”(《素问。五脏生成论》)等论述。由于“齿为骨之余”,因而牙齿的生长与病变,亦可以反映肾精的盛衰与病变。肾中精气充足,则骨髓生化有源,髓有所充,骨有所养,齿坚骨壮,生长发育正常。如清代医家黄元御在《四圣心源》中所言:“髓骨者,肾水之所生也,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。”若肾精亏虚,骨髓化源不足,骨失所养,则见小儿齿迟、囟迟,骨软无力,生长发育迟缓;成人或老人,则见腰酸无力,足痿不用,或齿松易脱,或骨脆易折。

3.脉。脉指脉管,具有运行气血、壅遏营气的作用。《素问。脉要精微论》曰:“夫脉者,血之府也。”《灵枢。决气》云:“壅遏营气,令无所避,是谓脉。”对此张景岳注曰:“壅遏者,堤防之谓也,犹道路之有封疆,江河之有涯岸,俾营气无所回避,是谓之脉。然则脉者,非气非血,而所以通行气血者也。”若脉道不通,则血瘀不行;脉道破裂,则血溢脉外。

脉的生理、病理主要与心脾两脏的功能关系密切。①心主血脉,“心藏血脉之气”(《素问。平人气象论》),“心者……其充在血脉”(《素问。六节藏象论》),“心主身之血脉”(《素问。痿论》)。心主血脉,血行脉中,心与脉相连,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血气运行的整体系统。“十二经脉,三百六十五络脉,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。”(《灵枢。邪气脏腑病形》)“心之合脉也,其荣色也。”(《素问。五脏生成论》)故脉的生理病理与心密切相关,并可通过面色反映出来。心气充沛,则脉道通利,血运正常,面红润泽;若心气亏虚,或心气阻滞,则脉道瘀阻,血运失常,症见脉来涩滞、面色苍白或紫暗。②脾主统血,具有加强脉的壅遏之力,统摄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。《难经。四十二难》曰:“脾裹血,温五脏。”沈目南在《金匮要略注》中曰:“五脏六腑之血,全赖脾气统摄。”可见,脉管的壅遏营气、约束血行的作用,与脾的统摄密切相关。脾气健旺,统摄力强,则脉道壅遏力强,血行其道;若脾气亏虚,壅遏力弱,则血逸脉外,而见尿血、便血、皮下出血、月经量多、甚至崩漏等症。

4.胆。胆位于右胁下,肝之短叶间,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作用。胆汁与饮食物的消化有关,故胆属于六腑之一:“胆者,中精之府”(《灵枢。本输》),胆汁是由“肝之余气”所化生,为“精汁”,“胆内盛精汁三合”(《难经》)。胆的功能有别于其他五腑,而类似五脏,“胆为中正之官,藏清净之液,故曰中精之府,盖以他腑所盛皆浊,而此独清也”(《类经。藏象类》),故将胆归于奇恒之府。因此在中医学中,胆是惟一的一个既属于六腑,又属于奇恒之府的脏器。在生理上,胆的贮藏胆汁的功能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;因此,胆的病理变化亦主要通过调节肝的疏泄功能进行治疗。

藏象学说,是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,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,运用阴阳五行理论,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。

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,象指现于体外的征象,所谓藏象即居于体内脏腑,其功能变化均有征象表现于外。

\1. 有诸内者,必形诸外。(元?朱震亨《丹溪心法》)

\2. 五藏者,藏精气而不泻也,故满而不能实。(《素问·五藏别论》)

\3. 六腑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也。(《素问·五藏别论》)

\4. 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;清阳发腠理,浊阴走五藏;清阳实四支,浊阴归六府。(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)

\5. 肝受血而能视。(《素问·五藏生成篇》)

\6. 肝体阴而用阳。(清·唐宗海《血证论·滑氏补肝散》

\7. 肝气通于目,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。(《灵枢·脉度》)

\8. 肝者,罢极之本,魂之居也;其华在爪,其充在筋。(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)

\9. 心为汗,肺为涕,肝为泪,脾为涎,肾为唾,是谓五液。(《素问·宜明五气篇》)

\10. 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肾欲咸,此五味之所合也。(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)

\11. 心气通于舌,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。(《灵枢·脉度》)

\12. 心者,生之本,神之变也,其华在面,其充在血脉。(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)

\13. 心者,五脏六腑之主也。(《灵枢·口问》)

\14. 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。(清·黄元御《素灵微蕴·原胃解》)

\15. 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。(清·叶桂《临证指南医案·脾胃》)

\16. 脾胃为水谷之海。(明·龚信《古今医鉴·泄泻》)。

\17. 脾喜燥恶湿,喜温恶寒。(张山雷《脏腑药式补正·脾部》)

\18.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(《素问·厥论》)

\19. 肺为气之主,肾为气之根。(明·张介宾《景岳全书·喘促》)。

\20. 肺为水之上源。(清·汪昂《医方集解·清暑之剂》)

\21. 肺为脏腑之华盖。(清·陈念祖《医学三字经·咳嗽》)

\22. 食气入胃,浊气归心,*精于脉,脉气流经,经气归于肺,肺朝百脉,输精于皮毛。

\23. 气非血不和,血非气不运

\24. 肺者,气之本,魄之处也,其华在毛,其充在皮。(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)

\25. 肾开窍于二阴。(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)

\26. 肾为水脏,主藏精而化血。

\27. 肾者,主蛰,封藏之本,精之处也。(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)

\28. 腰者,肾之府,转摇不能,肾将惫矣。(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)

\29.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,此五者,天气之所生也,其气象天,故泻而不藏,此受五藏浊气,名曰传化之府,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。(《素问·五藏别论》)

\30. 胃者,五藏六府之海也。(《灵枢·五味第五十六》)

\31. 胃者,水谷之海,六府之大源也。(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)

\32. 胃乃六腑之本。(宋·杨士瀛《仁斋直指方论·病机赋》)

\33. 胃之为腑,体阳而用阴。(清·吴瑭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)

\34. 上焦如雾,中焦如沤,下焦如渎。(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)

\35.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,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,皆藏于阴而象于地,故藏而不泻,名曰奇恒之府。(《素问·五藏别论》)

\36. 脑为髓之海。(《灵枢·海论》)

\37. 五脏六腑之精气,皆上升于头,以成七窍之用,故头为精明之府。(明·张介宾《类经·疾病类》)

\38. 齿为肾之余,龈为胃之络。(清·叶桂《外感温热篇》)

\39. 肺为声音之门,肾为声音之根。(宋·杨士瀛《仁斋指方论·声音方论》)

\40. 肺主出气,肾主纳气,阴阳相交,呼吸乃和。(清·石寿棠《医原·闻声须察阴阳·论》)

\41. 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(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)

\42. 头者精明之府,背者胸中之府,腰者肾之府,膝者筋之府,骨者髓之府。(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)

\43. 肝者,将军之官,谋虑出焉。(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)

\44. 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(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)

\45. 胆者,中正之官,决断出焉。(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)

\46. 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乐出焉。(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)

\47. 脾胃者,仓廪之宫,五味出焉。(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)

\48. 肺者,相傅之官,治节出焉。(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)

\49. 大肠者,传道之官,变化出焉。(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)

\50. 小肠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(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)

\51. 肾者,作强之官,伎巧出焉。(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)

\52. 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。(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)

\53. 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。(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)

\54. 气聚则形成,气散则形亡

\55. 人受气于谷

\56. 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

\57.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,升降息则气立孤危,故非出入,则无以生长壮老已,非升降,则无以生长化收藏。

\58. 真气者,所受于天,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

\59. 宗气积于胸中,出于喉咙,以贯心脉,而行呼吸焉

\60. 营者,水谷之精气也,和调于五脏,洒陈于六腑,乃能入于脉也。故循脉上下,贯五脏、络六腑也

\61. 卫气根源于下焦,滋养于中焦,开发于上焦。所以温分肉,充皮肤,肥腠理,司开合者也。

\62. 中焦受气取汁,变化而赤,是谓血

\63. 心藏脉,脉舍神。肝藏血,血舍魂。

\64. 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。

\65. 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

\66. 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。